你的位置:联华证券炒股杠杆_国家认可的配资公司_可查询的实盘配资平台 > 可查询的实盘配资平台 >

全新的股票配资 经济第一大省“断档”,押注“三非”城市?

全新的股票配资 经济第一大省“断档”,押注“三非”城市?

以上内容由本站根据公开信息整理,由算法生成(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全新的股票配资,与本站立场无关,如数据存在问题请联系我们。本文为数据整理,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有风险,请谨慎决策。

每经记者 杨弃非    每经编辑 杨欢

图片来源:摄图网_500751961

深圳还在加速朝东、西方向拓展。

深中通道正式开通,令“深圳向西”的箭头更加明确;不久前,深汕特别合作区投促大会上,比亚迪增资65亿元的汽车工业园三期签约,则进一步加粗了“深圳向东”的线条。

一个新的问题是:深莞惠都市圈的“老伙计”怎么办?

就在不久前,广东从全省层面推动新一轮经济地理格局重塑,着力点被放在惠州。根据省委、省政府对外公布的《关于支持惠州加快构建绿色低碳产业体系打造广东高质量发展新增长极的意见》,惠州不仅成为广东在针对单独地市发展意见中唯一定位“新增长极”的城市,更是唯一非万亿、非经济特区、非省域副中心的“三非”城市。

惠州有何特别之处?去年,惠州GDP经初步核算为5639.68亿元,居于全省第五,前四城市均已突破万亿,作为广东万亿候补,惠州“断档”明显。与之对比,在经济总量仅次于广东的江苏,位居第五的常州去年GDP已破万亿。

在外界看来,惠州最大的吸引点在于“地”。惠州土地面积约占整个大湾区的1/5,相当于广深莞三市土地面积之和,但土地开发强度仅为11%左右,海域面积更是广深莞三市海域面积的3倍多。

但要补上广东万亿城市的“断层”,担起全省高质量发展新增长极,光靠“地”显然不够,惠州该如何探索产业发展的新局?

万亿目标

产业无疑是惠州最具代表性的标签。

与现有经济体量相比,惠州工业表现显得格外突出。早在2021年,惠州工业总产值就已突破万亿,成为广东第五个万亿工业城市。根据当地预计,到2025年全市工业总产值还将进一步突破2万亿元。

聚焦细分领域,在暨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胡刚看来,惠州石化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两大产业比较成型,是打造全省新增长极的重要基础。

图片来源:摄图网507732907图片来源:摄图网507732907

近年来,惠州反复提出,要打造更具核心竞争力的石化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两大万亿元级产业集群,这一目标也被写进上述意见当中。而对比此前广东针对汕头、湛江、佛山、东莞出台的相关文件,除东莞曾被赋予打造电子信息一大万亿级产业的目标,其余城市均无明确的万亿产业规划。

惠州瞄准万亿产业的底气从何而来?

数据显示,去年,惠州电子信息和石化能源新材料产业产值分别达到5266亿元和3479亿元,两大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超65%。按照规划,到2025年,电子信息和石化能源新材料两大产业集群产值将分别达8500亿元、6000亿元,为打造2个万亿级产业集群奠定坚实基础。

而在高增长预期的背后,同为受周期影响明显的两大产业,如今在惠州呈现出上升的迹象。

今年初,珠三角多市经济数据出现“开门红”,电子信息产业的复苏被认为是主要因素之一。一季度,广东电子信息增速同比增速达到18.2%,同比骤然攀升近15个百分点,扭转一年多稍显颓势的局面。其中,深莞惠增长尤为突出,深圳、东莞电子信息制造业同比分别增长16.7%和22.4%,惠州电子行业也增长15.9%。

根据广东省工信厅电子信息工业处处长蓝艾青此前分析,今年以来,全球贸易呈现回暖迹象,东南亚、拉美等新兴国家市场需求扩张,包括手机、彩电等在内的消费电子市场内外需求逐步改善,人工智能、卫星通信、折叠屏等新技术驱动行业迭代和创新,在促消费、设备更新等政策推动下,广东电子信息业将持续稳定向好的态势明显。

如果说电子信息产业是深莞惠三市共享产业发展历史的代名词,那么在石化能源新材料产业上,则更能展现出惠州因产而兴、随产业起伏而螺旋上升的独特历程。

惠州石化产业的关键起点是中海壳牌项目的落地。惠州首任市委书记邓华轩曾回忆,上世纪80年代,深圳刚从惠阳地区划出并设立经济特区,当时的惠阳地区一度面临“没有工业”的发展瓶颈。同一时期,中海壳牌在华南考察选址,并与东莞对接,惠阳地区颇具魄力地将项目“抢”了过来,并由此造就了“80年代看深圳,90年代看惠州”的说法。

但“无中生有”之后,惠州产业发展并非一帆风顺。由于种种原因,经历12年谈判,2000年中海壳牌项目才正式签约落户大亚湾;10余年后,由于缺乏后续石化大项目投产和石油价格持续走低,惠州也经历了数年石化产业负增长。

一个新的节点出现在2020年。自当年起,埃克森美孚化工综合体、恒力(惠州)PTA项目和中海壳牌惠州三期乙烯项目等龙头石化项目先后开工,带动惠州石化产业再度迎来发展机遇期。

重构“底盘”

惠州“突围”的另一个关键落在对深合作上。

去年底,《深圳都市圈发展规划》印发实施,惠州全域入圈;今年4月,《惠州市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2024年工作要点》对外发布,以52项措施推动惠州深度融深融湾。对接深圳仍是惠州发展的重要优势,对于打造新增长极,“支持惠州与深圳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加强产业协作,加快承接产业有序转移主平台建设”同样也是重点。

但从近期多则消息来看,惠深通道联通似乎慢了一步。

先是佛莞城际即将开通运营之际,惠州交通运输局回复市民问询时提到,惠莞深城际惠州段仍处于前期各项工作的推进当中,惠州与广州的城际铁路联通明显快于惠州与深圳;后是深圳发改委回复网友问询时提到,深圳轨道交通14号线延长线暂时无法启动建设,“深惠地铁”也暂时“搁浅”。

图片来源:摄图网501638883图片来源:摄图网501638883

在此情形下,惠州要通过做强产业,重构深莞惠合作“底盘”。

早在十余年前,时任惠州市委副秘书长、政研室主任邬柳成就曾分析指出,推动惠州参与深莞惠协作,有赖于其融入协作的战略。“只有既吸引、又接受辐射,才能产生有机融合,否则就是一厢情愿的‘单边战略’”。

大湾区城市的协同逻辑,又恰好是一种注重“双向奔赴”的产业逻辑。我们曾讨论过,大湾区与国际湾区联通方式有所差异,比起因通道和高校形成网状链接的硅谷,大湾区的联通更多是一种产业的联通,换言之,产业经济要素资源的配置需求对于城市协作关系产生了更强的影响。

比如,即便深中通道已建成通车,并不意味着深圳和中山的产业合作就能迅速成势。胡刚不久前曾前往中山调研发现,当地已经落户不少用以承接深圳产业转移的园区,但真正落地的项目还比较少,园区方对于吸引项目也十分急迫。据他分析,目前深中两市所处的区域发展阶段尚以深圳聚集为主,产业外溢效应可能还需要长达数年时间释放。

在这一点上,惠州也不乏教训。此前有当地媒体分析,过去,由于认为“大树底下好乘凉”,惠州曾在发展上依赖深圳,耽于守成,在产业承接中落于下风,即便深圳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制造业呈现“溢出效应”,但一些“三来一补”制造加工企业并没有选择惠州。

对于承接方来说,只有具备了一定的产业发展基础,理论上的深圳“外溢”才可能变成现实的产业延伸。眼下,惠州已经找到扭转过去失误局面的施力点。

一个极具代表性的例子是,基于惠州电子信息和石化能源新材料两大产业集群的融合,一个新能源电池的产业集群在惠州加速成型,其中一部分原因正是由于比亚迪、欣旺达、拓邦电子等深圳、东莞新能源电池产业,将产线转移到惠州,构成了当地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去年,惠州新能源电池产值达1175亿元,成为惠州又一产业增长点。

新增长极

如果站在整个广东当下产业发展的大势来看,此次对惠州的新一轮谋划,意义还不止于提升城市经济、推动区域协同发展的既有目标。

在2020年《广东省发展绿色石化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行动计划(2021—2025年)》发布三年后,《广东省发展绿色石化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行动计划(2023-2025年)》对外发布。如此密集出台文件,足见广东对绿色石化产业的重视程度。

一个原因如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傅向升分析,石化产品和石化材料不仅关系到人们的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而且涉及高端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航空航天和国防军工等国家安全领域。

比如,高端精细化学品和专用化学品关系到广东省乃至全国电子信息、新能源、高端制造领域是否会被“卡脖子”;化工新材料、高性能纤维及其复合材料、高端涂料和膜材料等,直接关系到广东省乃至全国的汽车、轨道交通、大飞机、新能源、无人机以及船舶等高端制造、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制造水平。

图片来源:摄图网507740988图片来源:摄图网507740988

而惠州恰能充当整个大湾区制造业上游材料创新的重要源头。

在广东全省的五个石化基地中,惠州大亚湾是唯一的国家重点建设石化产业基地。2019年,时任惠州市委书记李贻伟曾提到,随着美孚、壳牌两大项目落地,惠州在石化新能源的上游布局基本能完成80%,炼油能力将会进入世界前10。

在他看来,“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将面对两大核心难题,一个是设备,另外一个是原材料。珠三角作为广东的制造基地,这方面同样是短板,惠州要在化工类原材料的发展上,做出自己的贡献。”

从某种意义上说,通过“联动全省石化产业”,惠州“新增长极”的定位还包含了更多内容,比如,从材料和能源领域赋能全省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从而探索出新的增长动力。

而与此类似,同样受到外界关注的是,惠州能否转变现有的产业发展模式,进一步找到增长的内生动力?

与珠三角城市民营经济发展策略不尽相同的是,惠州更倾向于依赖本地国企和引进大项目,并以此建立起如今的产业体系。在胡刚看来,如今,比起承接已经有一定体量的项目,惠州更需要设法吸引创新型企业,在现有“深圳研发、惠州制造”框架中找到新的突破口。

他举例说到,在硅谷,不少创新型企业倾向于在旧金山之外的湾区城市扎根,这些城市创业成本较低,能解决创新型企业初期的资金问题,并且不同于大城市的景观环境格外受创业者欢迎,反而有助于创业文化的形成。

一种观点是全新的股票配资,如果把广深科技创新走廊看作广东创新发展的“第一岛链”,那么惠州就处在“第二岛链”上,对刚刚孵化出来的成长型创新企业有较大的吸引力。关键要研究如何打通跟“第一岛链”的连接点,让更多的创新资源在惠州聚起来、活起来。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相关资讯